近年来,长出“双排牙”的孩子越来越多,根据国际儿童牙科协会的数据显示,30%的孩子都会长“双排牙”。
如今孩子们都是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的,但这也随之进来了更多的问题:孩子们恒牙萌出、乳牙滞留,慢慢长出了“双排牙”,从幼儿园到小学比比皆是,这可愁坏了家长们。
孩子们长出“双排牙”的情况为什么越来越多了?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,才能帮助孩子们安稳地度过换牙期呢?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“双排牙”究竟是何来历。
什么是“双排牙”?
儿童换牙期,乳牙脱落和恒牙萌出关系十分密切。孩子六七岁时,乳牙就已经基本完成使命,自动脱落,随后恒牙逐渐萌出。但是,有些孩子恒牙已经长出来了,而相应的乳牙却迟迟不肯“退位让贤”,恒牙被迫“委曲求全”,从后面萌出,形成一前一后“双排牙”。在口腔医学中,这种情况被称为乳牙滞留。
“双排牙”形成的原因
1、营养过剩。营养供给好,牙胚发育早,乳牙没脱落时,恒牙等不及就冒头了。
2、饮食精细。食物过于松软、精细,乳牙牙根未得到充分的刺激和锻炼,和牙槽骨紧密相连,不易脱落。
3、乳牙病变。乳牙出现龋坏,情况严重时会造成乳牙根吸收障碍,造成乳牙不能及时脱落。
“双排牙”的危害
1 、导致新生恒牙萌出异常,对孩子颌骨发育、咀嚼功能、面部美观造成影响。上颌的乳牙滞留,最有可能会造成反合,也就是俗话说的“地包天”,而下颌最常见的就是牙齿排列不齐。
2、不利于牙齿清洁,牙齿间滞留的食物残渣,容易形成牙垢和牙结石,导致口臭。
3、可能诱发龋齿、牙髓炎、根尖周炎等口腔炎症性疾病。
4、如果产生炎症,局部含有细菌微生物的慢性炎症病灶,其中的细菌及其毒素通过血管及淋巴管被带到其他器官和组织,当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时,这些远离患牙的组织器官也可能发生病变,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疾病比如心肌炎、肾炎、心内膜炎、眼疾、风湿性关节炎等问题。
“双排牙”到底要不要拔?
“双排牙”一般在七八岁的孩子中最为常见,通常发生在下牙,也有上牙长双排牙的现象。
“双排牙”的出现,从临床医学上讲,是由于恒牙顶乳牙的位置发生了偏差。出现“双排牙”,不及时治疗可诱发其他问题。
很多家长认为“乳牙会自然脱落不用拔”,这是错误的,这主要看恒牙萌出时间与乳牙脱落时间。
拔不拔牙,首先要看恒牙萌出的高度,当恒牙只萌出1/3或者2/3,且前排牙齿还没有松动的情况下,建议家长要有耐心,让孩子多吃硬的食物,比如啃苹果、咬玉米等生理性的刺激,以促进其自然脱落。
如果出现恒牙已经萌出,乳牙尚未及时正常脱落,应拔除未脱落的乳牙。因为未脱落的乳牙会占据相应恒牙的位置,导致新萌出的恒牙侧方萌出,造成牙列不齐。如果不及时拔掉,等它们完全自行脱落,还需要三四个月到一年的时间,这对于恒牙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。
【温馨提醒】如有疑问还可以在线客服进行一对一的交流,同时通过网上预约挂号,可享受免挂号费、全口检查费、到院无需排队优先就诊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