龋病俗称蛀牙、虫牙,是一种在细菌、饮食等多因素作用下,导致牙齿硬组织被破坏的疾病。
龋病如何分类?
按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:急性龋、慢性龋、继发龋;
按损坏的部位:窝沟龋、平滑面龋、根面龋、线形釉质龋、隐匿性龋;
按病变深度:浅龋、中龋、深龋。
上述分类中,按照病变深度分类最常用,不同的类型诊断的难易程度不一样,患者的感觉也不一样,治疗手段也存在差异,患者的预后也不一样。
常见症状有哪些?
牙齿颜色改变:是龋病最常见的症状,根据发病部位和龋坏程度不同,可出现白垩色、黄褐色、棕褐色、黑色改变。
牙齿形态改变:即牙齿表面出现洞。
食物嵌塞:因为牙齿表面有洞,进食时食物容易嵌塞进龋洞中,不易清洁。
牙痛:疼痛感觉因病变深度不同而不同:
浅龋:一般不会有疼痛不适;
中龋:时牙齿对酸甜饮食敏感,过冷或者过热饮食可产生酸痛感,但是刺激去除后,疼痛不适会立即消失;
深龋:食物嵌塞后压迫,造成疼痛不适,遇到温度刺激、化学物质刺激时,疼痛感比中龋更为剧烈。
口腔异味:如深龋时,经常会有食物嵌塞,导致口腔出现异味。
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?
牙髓疾病、根尖周病、牙槽脓肿、颌骨炎症、牙体缺损、咀嚼困难、牙齿脫落、面部发育不对称、恒牙釉质发育不全、创伤性溃疡、心内膜炎、肾炎、败血症、心理问题、发音异常
为什么会得龋病?
龋病的病因是细菌感染、饮食因素、宿主因素、时间因素的共同作用,称为龋病的四联因素。
细菌感染:这是龋病的始动因素,最常见的是变异链球菌、放线菌属、乳杆菌属,这些细菌可以产生酸,导致牙齿硬组织的破坏。
饮食因素:食物的种类、性状、摄入频率都会影响龋病的发生,如频繁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。
宿主因素:宿主就是指患病的人,影响龋病发生的宿主因素主要包括牙齿和唾液,不同的牙齿对龋病的敏感程度不同,唾液的多少、成分、流动的速度都会影响龋病的发生。宿主的免疫状态也会影响龋病的发生。
时间因素:龋病发病的每个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。
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口腔卫生,每次餐后漱口、使用牙线、正确刷牙,营养均衡,减少甜食的摄入量和摄入频率,尽量不喝碳酸饮料,定期口腔检查,局部用氟、窝沟封闭。
【温馨提醒】如有疑问还可以在线客服进行一对一的交流,同时通过网上预约挂号,可享受免挂号费、全口检查费、到院无需排队优先就诊服务。